耶鲁、哈佛等顶尖美国大学正欲寻找精英阶层以外的中国学生

2015年 02月 10日
美国名校招生

海外留学市场一度被视为只给有钱有势的"二代"提供教育。而现在,美国一些像耶鲁和哈佛那样的顶尖大学正在加大力度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不论其经济背景如何。

随着本科招生吸引了比以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过去被认为只为美国精英小孩服务的美国常春藤大学正在尝试通过环球旅行等新颖的招聘策略以及来自美国政府的资助帮助来吸引更多的外国本科生。

耶鲁大学大二的学生郭语培(音译)就是常春藤大学里面的一个非典型的中国学生:她的父母都是新闻记者,既不富有也不是政府官员。虽然大学教育资助提供了她大部分的学费,她在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遇见的很多人都以为她具有非同寻常的背景才可以来到这充满哥特式建筑的校园。

“我甚至被问到过是否是某个遥远的皇室成员, 事实上我并不是。”她说道。

现今,没有任何国家比中国更加受到关注,而到美国的留学生里面,来自中国的学生也远远多于任何其他国家。根据国际教育研究所去年的统计,在美国的留学生里面,有近27万名是中国学生,占所有国际学生的31%。

随着中国变得更加繁荣,许多美国大学已经加紧在中国招募学生,寻求那些可以支付全部学费的学生来增加学校创收。而像耶鲁等一些少数学校,可以提供被录取的国际学生的全部学费。对于这些学校来说,重点则是让这一信息可以被13亿人知道。

哈佛大学的一个学生经营组织每年都会举办学院式的研讨会,提供财政援助给来自各个省市的数十名中国高中生。1854年,第一位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就是来自于耶鲁。获得学位的国际学生会被任命为“学生大使”回国与学生交谈。这两所大学的招生大使们会定期前往中国。

2001年,耶鲁大学扩大了“与资金需求无关的招生政策”(need-blind admissions policy) 的范围,覆盖到了国际学生。招生院长耶利米昆兰(Jeremiah Quinlan)表示,来自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的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学生已经从之前的占所有学生总数的3%,并且其中大多来自高收入家庭,到现在占了所有学生总数的11%,而且背景更加多元化。

“我们的国际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真的爆增了,坦率地说比美国社会经济的多样性的变化更加迅速,”昆兰说。他还提到,大多数的中国本科生在耶鲁大学都有获得财政资助,那里的学费,食宿费总额每年近60,000美元。

郭在北京上的公立高中,并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听到了美国学校“与资金需求无关的奖学金招生政策”的名单 - 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达特茅斯和阿默斯特。她在高中时就以模拟联合国访问美国的机会参观了耶鲁大学,并且被校园活动的宣传海报触动。

在家里,她的赴美留学遭到了钦佩和蔑视的双重混合反应。

耶鲁大学在中国是一个著名的名号。但郭说,去美国上大学夹杂了一些仿佛是不适应中国制度才不得不去国外读书的耻辱感。这当中还有一些苦涩滋味:资金问题阻止了她的许多朋友去上大学。

两名中国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和张欣,正在推崇美国大学,他们捐助的钱正用来补贴来自中国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之外。通过他们的SOHO中国基金会,目前为止已经捐赠了1500万美元给哈佛,以及1000万美元给耶鲁大学。

耶鲁和哈佛的招生主任们说,这些捐赠的目的是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的学校。这些大学表示,它是关于促进和创造学生和学院的多样性。

“我们希望确保我们得到来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最有才华的学生,就这么简单。”哈佛招生院院长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如是说。

寻找中国的精英圈子之外的候选人并不容易。富人有机会去最好的学校,这一现象甚至比美国更常见。招生人员说,很多学生认为他们还必须有政治关系。

留学也有语言和后勤的障碍:SAT在中国的考试是有限的,申请人必须有一口流利的英语。郭从小时候就开始学英语,当时她的父母被他们所服务的中国媒体机构派往英国工作三年。关于SAT,她不得不前往香港考试。

教育和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文·瑞安(Evan Ryan)介绍说,为了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国务院的美国教育计划提供了100万美元的基金以提供援助,比如申请费。

“国务院认为,我们真的失去了一部分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联接美国与世界各地关系的重要学生人才,”瑞恩说。

美国教育(EducationUSA)一共有八个教育顾问在北京,他们还将派遣更多人员去四个城市:成都、广州、上海和沈阳,达到超越首都学生的数量。

中介机构对于学校招聘一直是很重要的,耶鲁大学官员说道,因为它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校的资源足以支付学生的需要。

郭说道,耶鲁大学并不包她飞往美国的机票,但她作为国际学生,得到了一家酒店专门为假期无法回国的学生提供住宿的服务。有这么多的中国学生留学,现在飞机票特别贵。

除了一些有关背景的问题令她感到不舒服,她说她并不觉得在耶鲁格格不入。那里的中国学生也越来越多样化,最近几个新生来自内陆城市。

“这个地方,”她说,“太棒了。”

稿件来源:AP
2015年2月

媒体采访

Forbes
Bloomber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NBC
iMoney
Shanghai Times
Squarefoot
Shanghai Office
Capital Weekly
The New York Times
TheStreet.com
Financial Times